Radiative Energy Transfer in Achiral–Chiral Systems: 中文详解《Producing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by Radiative Energy Transfer from Achiral Metal–Organic Cage to Chiral Organic Molecules》

Deep Chinese analysis of the 2024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paper “Producing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by radiative energy transfer from achiral metal–organic cage to chiral organic molecules,” explaining the novel radiative energy transfer (RET)-based CPL mechanism between achiral Zn₈L₆ cages and chiral BINOL–BODIPY molecules, along with white-light CPL generation.

这篇发表于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24, 35, 109063) 的论文 oai_citation:0‡1-s2.0-S100184172300829X-main.pdf来自暨南大学周小平教授团队,首次提出一种无需手性转移即可获得圆偏振发光 (CPL) 的全新策略:通过辐射能量转移 (Radiative Energy Transfer, RET),将无手性的发光金属有机笼 (MOC) 的光转化为由手性BODIPY分子所吸收并发出的圆偏振光。这一方法不仅结构设计简便,还为未来高效可调CPL体系提供了通用思路。


一、研究背景:CPL与手性体系设计瓶颈

圆偏振发光(CPL,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材料因其在3D显示、光信息存储、手性传感与光电器件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 oai_citation:1‡1-s2.0-S100184172300829X-main.pdf。CPL体系需要同时具备: - 手性源 (chirality source); - 发光体 (luminescent center)

传统构建策略主要包括: 1. 共价手性化:在发光基团上引入手性单元,但往往合成复杂; 2. 非共价组装:利用氢键、π–π堆叠或静电作用将手性分子与无手性发光体组装在一起; 3. 能量转移型体系:通过FRET或光上转换等方式在不同成分间实现CPL增强。

然而,上述方法均需实现手性信息从手性分子向发光中心的转移(chirality transfer),且常导致体系复杂、可控性差。因此,如何在无手性发光体与手性分子间产生CPL而不依赖手性传递成为关键挑战。


二、设计思路:从“手性转移”到“辐射能量转移”

作者团队提出了创新思路:

利用无手性发光笼作为光源,手性BODIPY分子作为光的“选择性吸收器”,通过辐射能量转移实现CPL。

即: - 无手性Zn₈L₆笼体(记为 1)作为光的发射源; - 手性BINOL–BODIPY分子(记为 (R)-BB(S)-BB)作为吸收并再辐射源; - 通过光的辐射吸收差异(ΔI = I_L – I_R)生成可观测CPL信号。

该策略与FRET不同,无需分子接触或轨道重叠,是一种基于光路径和吸收选择性的“远程手性光学操控”机制。


三、结构设计与合成

  • 手性受体 (R/S-BB):由1,3,5,7,8-五甲基F-BODIPY与对映纯的BINOL偶联而得,具有强吸收带(425–550 nm);
  • 无手性发射体 (Zn₈L₆ cage, 1):由Zn²⁺、1,3,6,8-四(4-氨基苯基)芘和2-甲酰吡啶通过亚组分自组装形成,具有八面体笼状结构与宽带发射(425–675 nm,中心约480 nm) oai_citation:2‡1-s2.0-S100184172300829X-main.pdf

由于1的发射光谱与(R/S)-BB的吸收光谱高度重叠(见Fig.1a),为能量转移提供了光谱匹配基础。


四、能量转移机制验证

(1) 光谱与时间分辨结果

  • 随(R)-BB比例增加,笼体1的480 nm发光强度显著降低,而545 nm处的(R)-BB发光增强(Fig.1b)。
  • 发光随时间增长(老化5天)同步增强,说明能量转移在溶液中逐渐形成稳定平衡(Fig.1c)。
  • 飞秒瞬态吸收实验(fs-TA)表明1在700 nm的瞬态信号在加入(R)-BB后无变化(Fig.2b),说明并非FRET过程,而是辐射能量转移 (RET)

(2) 寿命与PLQY分析

  • 加入(R)-BB后,笼体1的寿命保持不变,但量子效率由73.4%降至18.6%;
  • 若为FRET,应伴随寿命缩短;
  • 因此确认是光的吸收-再发射机制

(3) 结构互作排除

¹H NMR与DOSY表明无任何化学位移或扩散变化,即(R)-BB未进入笼腔; - 笼腔体积约1115 ų; - (R)-BB分子体积约796 ų; - 填充系数约71.4%,高于Rebek规则(55%),排除主客体包结。


五、CPL信号的产生与光学解析

(1) CD与CPL对应关系

  • (R)-BB与(S)-BB分别在498 nm处呈现相反Cotton效应;
  • 体系中无基态手性转移(笼体1无新CD信号);
  • 当混合形成(R)-BB/1体系后,出现强CPL信号(glum最大可达±1.5×10⁻³);
  • 且CPL信号与CD信号符号相反((R)-BB为正CPL、负CD) oai_citation:3‡1-s2.0-S100184172300829X-main.pdf

(2) 光学滤波模型验证

研究者将1与(R)-BB置于不同光路的独立样品池中: - 当光先照射笼体1,再经过(R)-BB时仍观察到CPL信号; - 若顺序反转则无信号; - 证明CPL源于“光在通过手性吸收体时的不对称吸收差”,即光学选择吸收模型(Optical Filter Mechanism)


六、拓展研究:可调发射与白光CPL体系

(1) 新型手性BODIPY (R/S-BB₂)

通过改变取代基获得吸收在588 nm的新型BODIPY,实验再次证明可在550 nm处产生镜像CPL信号,验证策略的普适性与可调性

(2) 白光CPL系统构建

加入红色发光染料 Rhodamine B (RhB): - 实现蓝(笼体1)–绿(BODIPY)–红(RhB)三通道发射; - 通过比例调节获得CIE坐标(0.31, 0.32),接近理想白光(0.33, 0.33); - CPL依然保持(Fig.4c); - 证明该RET策略可构筑CPL特征的白光发射体系


七、科学意义与机理总结

  1. 突破传统“手性转移”限制
    该研究首次通过纯光学吸收差实现CPL,无需分子层面的手性传递或结构共价结合。
  2. 揭示“辐射能量转移–手性选择吸收”新机制
    在无主客体作用下,仅依赖光路径控制即可实现右/左旋光不等吸收。
  3. 实现结构与性能可调的多色CPL体系
    可通过调节BODIPY种类或浓度灵活调控发射波长与glum值。
  4. 扩展至白光CPL材料
    提供光电与显示应用的新方向。

八、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提出的“RET驱动的手性光学放大机制”具有广泛的科学意义: - 理论层面:提供了理解光与手性物质相互作用的新视角; - 实验层面:建立了无需复杂合成的“发光笼 + 手性染料”模块化体系; - 应用层面:可用于CPL发光器件、手性传感、信息编码与光子学材料设计。

未来可能方向包括: 1. 构建固态CPL薄膜MOF阵列器件; 2. 发展多级能量传递链,实现动态手性光调控; 3. 探索光学活性-结构手性解耦的基本规律。


Reference:
Lian, Z.-X.; Wang, X.-Z.; Zhou, C.-W.; Li, J.; Li, M.-D.; Zhou, X.-P.; Li, D. Producing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by Radiative Energy Transfer from Achiral Metal–Organic Cage to Chiral Organic Molecules. Chinese Chem. Lett. 2024, 35, 109063. DOI: 10.1016/j.cclet.2023.109063


目录